撰寫:羅翠璧牧師
31 從此,他教導他們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三天後復活。」〕
32 耶穌明白地說了這話,彼得就拉著他,責備他。
33 耶穌轉過來看著門徒,斥責彼得說:「撒但,退到我後邊去!因為你不體會神的心意,而是體會人的意思。」
34 於是他叫眾人和門徒來,對他們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35 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失生命;凡為我和福音喪失生命的,必救自己的生命。
36 人就是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
37 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
38 凡在這淫亂罪惡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當作可恥的,人子在他父的榮耀裏與聖天使一同來臨的時候,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
耶穌「明白地」向門徒預言自己將會受苦、被殺和復活,祂清清楚楚、毫不含糊地將祂的計畫告訴門徒。但彼得的反應是拉耶穌到一旁,責備祂。彼得的反應有違門徒的身分,反映了他覺得耶穌的話實在是難以接受。
當時的猶太人認為「基督」的來臨,是要替猶太人建立自己的國度,統治神的子民。彼得自以為明白耶穌是「基督」的意思,他跟隨耶穌是為了走上一條榮耀的路,卻沒想到耶穌竟然會「諗埋一邊」,打算走上一條受苦、受死的路。如果耶穌死了,彼得作為耶穌的門徒亦凶多吉少,因此他要責備耶穌,阻止耶穌送死。
耶穌嚴厲地責備彼得是「撒但」,也就是「敵對者」的意思,因為彼得以人的心意敵擋神的心意,意圖破壞神藉耶穌要成就的救贖計畫。耶穌吩咐彼得「退到我後邊去」的意思,就是叫彼得做回一個真正跟隨祂的門徒。
耶穌接著教導門徒若要跟從祂,就要「捨己」,意思就是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亦不再以自己的偏好、想法與追求作行事的準則。「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在羅馬社會是用來形容一些狂熱分子為政治理想而拼命,而耶穌則在十字架上為救贖世人而捨命;人若回應耶穌的呼召而為神國度的實現而獻命,最終必會得著豐盛的生命。
有甚麼事物或想法會令我們偏離神的心意,甚至叫我們竟然成為了神的「敵對者」而不自知?有甚麼事物阻礙了我們「捨己」、「背起十字架」來跟隨基督?求聖靈光照我們的內心,並加力給我們,好叫我們能配合神的心意與作為。
我們活在一個高舉自我的世代。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的「需求金字塔」(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指出人類的需求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尊重需求及自我實現。當下層的各樣需求獲得滿足,人才能把心思放在追求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上。然而,馬斯洛在晚年的著作裏,卻推翻了「自我實現」是最高層次的說法,並指出還有另一更高層次的需求,就是「超越」(Transcendence)。進入了這個層次的人不再以自身的利益為出發點,而是以「利他」來思考。馬斯洛認為,「超越」會創造出真正的高峰體驗,那是一種
「視野無限寬廣的感覺」。
用基督徒的觀點來看,「超越」的層次就是關於人與生命之主的關係。人終極需要的不是「自我實現」,而是進入與生命之主親密的關係,讓祂開啟我們屬靈的視野,讓我們可以更深地經歷祂,這就是得著真正的生命。而要達到這種狀態,信徒必須「捨己」,捨去對個人利益或滿足的追求,在「背十字架」——亦即是為信仰付代價的過程中,體會和實踐基督的愛,與生命之主更深地結連。因此耶穌說:「凡為我和福音喪失生命的,必救自己的生命。」(可八35下)
相反地,倘若信徒以自己的利益或感受為優先的考慮,而罔顧神的心意,也許會像彼得那樣,站在敵對神的那一方而不自知。當人愈想為自己保留,失去的屬靈福分可能會愈大。
「人就是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耶穌顛覆了世人對「賺與蝕」的理解。當我們向神獻上自己的金錢、時間、精力時,表面上看似是「吃虧」,但實際上是「有賺」。例如我們常強調在事奉中成長,事奉的崗位會守住一個人,叫人在屬靈生命上加倍警醒,並讓人在事奉中經歷神的同在與大能,使人與神更親近。回顧我多年事奉的經歷,我問自己:「到底我為神捨棄過甚麼?」當往事一幕幕浮現腦海,我只感到我所捨棄的實在是微不足道,而神在這過程中給我的恩典遠遠比我付出的多,我所擁有的是我不配得的。但願我們能憑信背起十字架跟從基督,為神放下自己,叫我們得著神所賜的豐盛生命!
慈愛的天父,
感謝祢藉基督拯救了我們的生命,呼召我們作基督的門徒。求祢幫助我們毫無保留地為祢獻上自己的一切,甘心樂意地為信仰付代價,背起十字架來跟從祢,叫我們能在祢裏面得著豐盛的生命。
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祈禱,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