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靈修] 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 – 2025年11月21日

透過漫畫認識聖經,引發我們讀經的興趣,開闊我們的屬靈視野。

一.誰是你的好弟兄姊妹?

你心目中的好好弟兄姊妹有哪些特質?熱心事奉、常伴左右、誠實、包容、體諒、勇於指出錯誤、甘於付出時間和心力?

二.經文選讀

路加福音10:25-37
25 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夫子!我該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
26 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甚麼?你念的是怎樣呢?」
27 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28 耶穌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
29 那人要顯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
30 耶穌回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
31 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
32 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
33 惟有一個撒馬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裏,看見他就動了慈心,
34 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裏去照應他。
35 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
36 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
37 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
</div?

三.耶穌呼召你

耶穌講述一個「好撒馬利亞人」故事來回答律法師的提問──「誰是我的鄰舍」,並呼應前文來說明律法總綱「愛神、愛鄰舍如己」的意思。因為撒馬利亞人和猶太人本是世仇,耶穌以這個比喻表達,愛的界限不受民族、宗教、身份、文化所限。真正的鄰舍,是願意付出行動關懷別人的人。

耶穌諷刺當時的宗教領袖的所作所為,又挑戰聽眾的固定思維:傳承律法精神的宗教領袖(祭司、利未人)因為宗教原因反而冷漠對待患難中的人;被鄙視的撒馬利亞人卻活出符合律法精神的愛,做到了「愛鄰舍如己」的信仰要求。這提醒我們,信仰不只在於知識和身份,更在於實踐愛與憐憫。

初期教會有教父解釋這個比喻:被打劫的人象徵被罪所傷害的人類,而撒馬利亞人則象徵基督——祂主動走近我們,醫治我們的破碎,並為我們付上沉重的代價。這正是神的愛主動臨到我們的寫照,也透過耶穌基督為我們立下美好的榜樣,呼召我們效法基督,成為那些受傷者的「撒馬利亞人」。

在校園和社會中,我們要學習基督的樣式,勇於關懷身邊不同背景、信仰、性格的人,不要因為民族、宗教、身份、文化,甚至自己的偏見而劃界限。真正的關懷不只是心意,更需要付出實際的行動、時間和資源。讓我們都能以愛和行動,成為別人生命中的祝福。

在教會中,我們可以成為他人的好弟兄姊妹!若明白好撒馬利亞人比喻的信息,我們就知道,好弟兄姊妹不一定是最常聯絡的人,也不一定是最懂我興趣的人,而是在他人軟弱、孤單、受傷時,願意停下腳步,伸出援手的人。讓我們彼此成為對方的好弟兄姊妹,不只在順境同行,更在逆境守護;不只在話語中安慰,更在行動中陪伴。

思想/祈禱

在你的生活圈子裡,有哪些「被忽略」或「被排斥」的人?你曾否像祭司、利未人一樣選擇忽略他們?為什麼?你認為什麼因素會阻止你去幫助有需要的人?這比喻提醒,你如何實際地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呢?

四.牧者挑戰你
  • 主動關懷被忽略的人:本週在校園或教會,主動留意身邊比較安靜、被排斥或少人理會的同學或弟兄姊妹。嘗試與他們打招呼、聆聽他們的需要,並以行動或言語鼓勵他們,讓他們感受到被接納和關心。
  • 跨越界限,建立真誠友誼:嘗試認識一位背景、信仰或性格與自己不同的人,主動邀請他一起參與活動或傾談。
  • 付出實際行動與資源:當你發現身邊有人遇到困難(如情緒低落、學業/工作壓力),不要只停留在口頭安慰,嘗試用具體行動支持對方,例如陪伴、協助解決問題,或主動提供時間、禱告陪伴等,成為他們的「好撒馬利亞人」。
禱告

親愛的上主,
感謝祢藉着耶穌的比喻教導我們什麼是真正的好鄰舍。求祢開闊我們的視野與胸襟,讓我們看見身邊有需要的人,勇於跨越界限,付出行動。求祢賜我們憐憫和勇氣,不只在言語上,更在生活中傳遞基督的愛。願我們成為別人的「撒馬利亞人」,在世界中見證祢的恩典和憐憫。
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祈禱,阿們!

小組靈修分享問題

  • 在我們的生活圈子裡,有哪些「被忽略」或「被排斥」的人?我們曾否像祭司、利未人一樣選擇忽略他們?為什麼?我們認為什麼因素會阻止自己去幫助有需要的人?這比喻提醒,我們如何實際地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呢?
  • 分享各人接受牧者的哪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