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外的敬虔] 路廿三44~ 49 – 2025年4月18日

黑暗的盡頭,光明的開始
路廿三44~49(和合本 2010)

44 那時大約是正午,全地都黑暗了,直到下午三點鐘,
45 太陽變黑了,殿的幔子從當中裂為兩半。
46 耶穌大聲喊著說:「父啊,我將我的靈交在你手裏!」他說了這話,氣就斷了。
47 百夫長看見所發生的事,就歸榮耀給神,說:「這人真是個義人!」
48 聚集觀看這事的眾人,見了所發生的事,都捶著胸回去了。
49 所有與耶穌熟悉的人,和從加利利跟著他來的婦女們,都遠遠地站著,看這些事。

經文淺釋

正午到下午三時,本是陽光最猛烈的時段,卻「全地都黑暗了」。「全地黑暗」喻意天地都被那惡者的權勢所籠罩,「太陽變黑」更表示光被黑暗吞噬了。當下的一刻,聖殿中亦有不尋常的事情發生,殿裏分隔至聖所與聖所的幔子裂為兩半。「幔子裂開」一方面象徵神對祂的愛子死亡的悲痛;另一方面,亦代表人能藉耶穌基督打破神人之間的阻隔,從此以後,人能直接透過耶穌基督,與神建立親密的關係。耶穌在生命終結前的一刻,用盡所有氣力向父神發出最後的禱告,為要向世人宣告,祂的離世乃是順服父神的旨意。耶穌甘願以自己無罪之身呈獻給神,為世人的罪代贖,好叫世人因祂的死而得永生。

見證耶穌生命的三批人,對耶穌的死各有不同反應。百夫長近距離看見耶穌在十架上,沒有半句怨言與謾罵而開啟了屬靈悟性,他確信耶穌是無辜的義人,為此而歸榮耀給神。那些聚集觀看的眾人乃是之前控告耶穌的人,他們「捶著胸」離開了,表達出悔疚、自責與哀痛。最後,一班由加利利跟隨耶穌的朋友,卻遠遠的站著,沉靜地目睹耶穌的離去。

思想問題
  1. 試代入見證耶穌死亡時的一個角色,你的感受如何?
  2. 耶穌在生命結束前向父神發出最後的禱告,對你有何提醒?
文章分享:梁靄庭牧師(永光堂)

十多年前,曾經在醫院陪伴嫲嫲,與她一起走過臨終前的階段。到了她生命終結前的一刻,這記憶仍然深刻。雖已帶上氧氣罩,但她每一下呼吸都需要很大氣力。呼吸本是維持生命的基本,平常不會特別留意。但在生命臨到終結時,生命卻顯得如此脆弱,要維持生命原來並不簡單,須要倚靠外力。「求生」是人的本能,自然地呼吸是天父創造人時,內置於人體內的運作機能。當呼吸受到干擾,整個身體都會用盡力氣維持這口氣,渴望能夠存活。

再思主耶穌在十架上的狀況,耶穌的身體經歷了多個小時的煎熬,在兵丁鞭打下導致遍體鱗傷的身軀,每一下的呼吸都是極度吃力及困難,會觸及身體的傷處,更遑論說話了。然而,福音書卻記載耶穌共講了七句說話,〈路加福音〉記載的最後一句,更是向天父大聲呼喊的禱告。耶穌基督要把自己的生命交回給那賜人生命的父神,因為祂已完成了在人世間的召命,將要回到天父的懷裏。

這呼喊亦正是呼應〈約翰福音〉第十章,記載耶穌基督在世時,對祂即將面對死亡的宣告:「沒有人奪去我的命,是我自己捨的;我有權捨棄,也有權再取回。這是我從我父所受的命令。」(約十18)在黑暗的盡頭,耶穌基督仍不忘與父神連繫起來,祂並非這冤案的受害者,祂要在生命最後一刻以此彰顯神的榮耀。在這最黑暗的時候,父神像是隱藏了,但決不是缺席。父神是賜人生命的主宰,死亡的盡頭是生命的開始。經過代表死亡的黑暗隧道,就是通往復活的光明之路。

當代心理學鼻祖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認為,世人生存只為尋求快樂,亦會設法逃避痛苦。然而,耶穌基督卻活出與世人不一樣的生命樣式,耶穌基督的一生,正是迎向苦難、死亡的生命。耶穌基督順服父神的旨意,活出一個「為他者而活」的生命樣式。故此,即使經歷極大的痛苦、面對肉體的煎熬,耶穌基督都沒有逃避,祂的堅忍更成了我們學習的典範。

事實上,人只有確知自己存活的意義、人生的價值,倚靠基督才能面對生命中的種種苦楚與艱難。讓我們培養屬靈的視野,看見生命的短暫,在黑夜的盡頭,緊握神的恩手,進入光明永世的新國度。

禱文

親愛的主耶穌基督,
感謝祢堅忍地走過十架路,在十架上承受極大無比的痛楚,為要叫我們的生命得著拯救。祈求祢幫助我們,不要忘記祢這份深厚的恩情,被祢的大愛激勵,叫我們在每天的生活中,倚靠祢敬虔度日,回應主祢的大愛。阿們!


願祢的國降臨(28天代禱):第二十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