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耶穌向那些自以為義而藐視別人的人講了這比喻:
10「有兩個人上聖殿去禱告,一個是法利賽人,一個是稅吏。
11 法利賽人獨自站著,自言自語地禱告說:『神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
12 我每週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獻上十分之一。』
13 那稅吏遠遠地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
14 我告訴你們,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為義了。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甘卑微的,必升為高。」
這個比喻是路加獨有的記載,當中的法利賽人和稅吏是路加筆下的典型人物。承接上文,耶穌延續禱告的主題,比較兩個截然不同的人。
身分上的對比:在耶穌時代,法利賽人是備受尊敬的宗教領袖,被視為義人的典範;而稅吏則剛好相反,因為替羅馬政府工作而被視為「賣國賊」,被猶太人厭惡。在禱告內容的對比中,法利賽人以正常的姿勢站著為自己禱告,將自己變成禱告的中心,為著他沒有違反律法和犯罪向神感恩,更在禱告中譴責和貶低稅吏,還提到自己的敬虔操練,誇耀自己的行為。相對而言稅吏只知道自己是個「罪人」,承認自己的無能與不配,只求神「開恩可憐」他。結果的對比:猶太宗教領袖在聖殿裏的禱告不蒙悅納,而耶穌卻描述稅吏禱告後「回家去」並被「算為義」,得到了神的接納。
路加以耶穌的評語結束這個比喻,清楚地闡明了天國的原則:在神面前被視為義的人,不是那些表面敬虔,以行為稱義的宗教領袖,而是真正意識到自己的罪、懷著謙卑懊悔尋求神幫助的人。
- 比喻中,法利賽人不及那稅吏,你認為耶穌是要否定外表敬虔的宗教行為嗎?
- 你曾否期望因著你的「好行為」而備受尊榮?甚至以自己的「業績」向神討價還價?
親愛的天父,
求祢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軟弱,讓我們再次謙卑地來到祢面前,說:「主啊!開恩憐憫我們這些罪人!」並倚靠祢的恩典。願祢將祢的愛澆灌我們的心,使我們的心再次與祢結連在一起。
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