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罪」與「認罪」
文:黃紹姬牧師
「知罪」後便要「認罪」,這是經文清楚的教導,也是正面的方法去修補人與神因罪所帶來的破裂關係。
經文: 利五1 – 13
聆聽版
若有人聽見發誓的聲音(或譯:若有人聽見叫人發誓的聲音),他本是見證,卻不把所看見的、所知道的說出來,這就是罪;他要擔當他的罪孽。或是有人摸了不潔的物,無論是不潔的死獸,是不潔的死畜,是不潔的死蟲,他卻不知道,因此成了不潔,就有了罪。或是他摸了別人的污穢,無論是染了甚麼污穢,他卻不知道,一知道了就有了罪。或是有人嘴裡冒失發誓,要行惡,要行善,無論人在甚麼事上冒失發誓,他卻不知道,一知道了就要在這其中的一件上有了罪。他有了罪的時候,就要承認所犯的罪,並要因所犯的罪,把他的贖愆祭牲─就是羊群中的母羊,或是一隻羊羔,或是一隻山羊─牽到耶和華面前為贖罪祭。至於他的罪,祭司要為他贖了。
他的力量若不夠獻一隻羊羔,就要因所犯的罪,把兩隻斑鳩或是兩隻雛鴿帶到耶和華面前為贖愆祭:一隻作贖罪祭,一隻作燔祭。把這些帶到祭司那裡,祭司就要先把那贖罪祭獻上,從鳥的頸項上揪下頭來,只是不可把鳥撕斷,也把些贖罪祭牲的血彈在壇的旁邊,剩下的血要流在壇的腳那裡;這是贖罪祭。他要照例獻第二隻為燔祭。至於他所犯的罪,祭司要為他贖了,他必蒙赦免。
他的力量若不夠獻兩隻斑鳩或是兩隻雛鴿,就要因所犯的罪帶供物來,就是細麵伊法十分之一為贖罪祭;不可加上油,也不可加上乳香,因為是贖罪祭。他要把供物帶到祭司那裡,祭司要取出自己的一把來作為紀念,按獻給耶和華火祭的條例燒在壇上;這是贖罪祭。至於他在這幾件事中所犯的罪,祭司要為他贖了,他必蒙赦免。剩下的麵都歸與祭司,和素祭一樣。
經文淺釋
經文首四節道出了舊約時代在不同處境上所犯的罪:在法庭上、在禮儀的潔淨上(接觸不潔之物不只影響個人衞生,更不可以參與任何祭禮儀式)、在個人的責任上,這些罪出於人的疏忽或失職,皆因人忘記了他應履行的責任和行為表現。犯了罪便必須要正視和面對,就是要向神承認自己的罪,並祈求祂的寬恕。而經文第5 至第13 節具體地記載了獻贖罪祭的儀式和內容,包括:不同能力的人應預備的祭品和數量、負責和參與祭禮的人並祭禮的儀式。經文仔細的描述,是要人
避免神的忿怒。
思想問題
聆聽版
- 當你犯了罪,是否有意識要向神承認?而每次向神認罪後,有否加深你對神的敬畏和對自己的認識,抑或認罪只是例行公事?
- 你在眼目、思想和口舌這三方面容易犯罪嗎?請以具體和可行的方法,在大齋期裡避免自己在這三方面失腳和犯罪。
分享
《 利未記》 強調以色列民族的聖潔身分,因此,就除去污穢和保持聖潔兩方面的規則均有詳細的記錄;而此書卷也記載了不少律例和宗教儀式,目的是要使以色列人在道德和禮儀上保持聖潔,因為神是聖潔的。同樣,這書卷今天也提醒我們這屬神的群體,要在與神、與人、與自己的關係上持守著聖潔。
經文提及「不知道」,此字的原文有「隱藏」或「瞞哄」的意思,即是指人知道不應犯,卻又犯了的罪;又或者是人在犯罪的那個時刻,忘記了他是不可以犯,卻在事後才記起來。為甚麼會有這些情況?主要是與人的屬靈生命狀況有關,人陷於昏暗或被罪所蒙蔽的光景,便會迷失自己。「知罪」是重要的,但人要知罪,確實須要聖靈常常光照我們的生命,而聖靈是在人心中,以神的話語喚醒人,故此,平日恆常閱讀神話語便是為聖靈在自己心中工作先作預備。
「知罪」後便要「認罪」,這是經文清楚的教導,也是正面的方法去修補人與神因罪所帶來的破裂關係。在舊約時代,人透過預備祭牲這個行動來表達向神修補破裂關係的心志,那麼在今天我們的處境中,除了在口頭上承認自己的罪外,有什麼認罪的行動表達我們離罪歸向神的決心﹖例如在這個大齋期裡出席認罪祈禱會、接受認罪課來整理自己的屬靈生命、接受牧長和長老的牧養和提醒、接受肢體的守望等等。認罪要帶有悔罪和離罪的行動,而不只是在口頭上。
最後,讓我們在這個大齋期正視我們與神的關係,我們要對罪敏感,我們要與罪一刀兩斷、劃清界線,不容讓罪在我們的思想、言語和行為上留有地步。
禱文
聆聽版
慈悲的神,我們承認在思想、言語和行為上,在已經做了的事,和該做而未做的事上,得罪了祢。我們沒有全心愛祢,也沒有愛人如己。我們真誠認罪,謙恭悔改。求祢因祢的聖子耶穌基督憐憫我們,寬恕我們;叫我們更敬愛祢,遵行祢的話語,榮耀祢的聖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