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過了些日子,保羅對巴拿巴說:「我們可以回到從前宣傳主道的各城,看望弟兄們景況如何。」
37 巴拿巴有意要帶稱呼馬可的約翰同去;
38 但保羅因為馬可從前在旁非利亞離開他們,不和他們同去做工,就以為不可帶他去。
39 於是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往塞浦路斯去;
40 保羅揀選了西拉,也出去,蒙弟兄們把他交於主的恩中。
41 他就走遍敘利亞、基利家,堅固眾教會。
「過了些日子」是指甚麼?
馬可做了甚麼事?為甚麼保羅不想跟他一起宣教?
事奉者有爭論,甚至分裂,他們生命品格有問題嗎?
為甚麼神容許這些事情發生呢?
「過了些日子」所指的是這「耶路撒冷大會」之後的那一段時間,當保羅想到要「回到」第一次旅程所建立的教會時,順理成章地會想到與當時的夥伴巴拿巴同行。「回到」有「故地重遊」的意思,但保羅真正的目的其實是「看望」,既是探訪,又是看看弟兄們過得好或不好。
展開第二次旅程的時候,保羅和巴拿巴原打算再度同行,卻因為馬可而分道揚鑣。你會問:馬可做了甚麼事?為甚麼保羅不想跟馬可一起宣教呢?
「馬可從前在旁非利亞離開他們」的「離開」希臘文不是指空間的轉移,而是有強烈的「背叛」的意味。這用字反映出保羅對馬可中途離開一事仍有負面的評價,因此並不贊同「帶他去」。巴拿巴認為應該給予馬可第二次機會,正如他較早前也給悔改歸主的保羅機會一樣。
「以為」即「堅持/認為值得」,這是保羅「經過嚴謹思考後的判斷」。其實,路加亦清楚記載了馬可的可責之處,就是他在旁非利亞的時候「不⋯⋯同去做工」。顯然,當時馬可把別的事情置於福音使命之上。保羅可能認為馬可做事虎頭蛇尾,不能堅持他已開始了的工作。
各有意見未必構成爭執,但這次保羅和巴拿巴卻起了「爭論」,而這個字原指「強烈地挑動情緒和反應」,《新約聖經》也只用過兩次。由此看來,保羅和巴拿巴都不過是血肉凡人;他們的「爭論」帶著強烈的情緒。「爭論」也未必造成分裂,但這次保羅與巴拿巴組成的宣教隊伍卻因為意見分歧而「彼此分開」,使他們各自帶同自己的夥伴上路,成為兩支宣教隊伍。
保羅早期的書信,如〈加拉太書〉、〈哥林多前、後書〉等,素來給人火爆的形象,因此面對在宣教旅程上中途離場的馬可,他堅決拒絕給予第二次機會可算是的意料之內的事。相反,巴拿巴給人寬大、仁厚的形象。悔改歸主的保羅若非遇上巴拿巴,恐怕根本找不到門路履行他從亞拿尼亞得知的使命。保羅後來得以進入安提阿教會,再蒙教會差遣成為福音的使者,除了是出於神的呼召和恩典,也有賴巴拿巴主動的尋找接納與引薦。
從兩位傳道者的激烈爭論中可見,一個屬靈的群體,也不能免於紛爭!事奉神的人無論多真誠、多敬虔、多成長,總不能完全超脫於性格的傾向。保羅和巴拿巴決裂了,宣教隊伍一分為二,他們各自帶了新手上路,卻在神的恩典裡,在更短的時間內,合兩支宣教隊伍之力,履蓋了他們兩人最初計劃一同履蓋的所有城市!
顯然,神已介入在保羅與巴拿巴的「爭論」中,祂的大能勝過了人的限制,使祂的旨意得以成就。其實,既然事奉者是神呼召的,神不會不理解他們的強處與弱點,而當我們相信神雖然對人的弱點瞭如指掌,卻仍使用他們人,我們便應該相信神有祂的辦法解決問題。
雖然好友的決裂令人傷感,但可幸的是他們都沒有因此而灰心,沒有埋沒恩賜,依然忠於神對他們的呼召。保羅在為主殉道之前叮囑提摩太帶同馬可一起探望他,更說明保羅和馬可早已冰釋前嫌,彼此同工,這是在基督裡最圓滿的結局!
親愛的天父,
祢認識我們每個的舊性情與舊脾性,求祢幫助我們放棄血氣、世俗的方式去處理分歧,幫助我們有耐性及寬容,彼此接納,彼此勉勵,不留地步給魔鬼。我們相信祢一直掌權,也為每個愛祢的人預備眼未看見、心未想到的結果!願我們弟兄姊妹間學習彼此信任,繼續同赴使命!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祈禱。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