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耶穌和門徒快到耶路撒冷,進了橄欖山的伯法其時,打發兩個門徒,
2 對他們說:「你們往對面村子裏去,會立刻看見一匹驢拴在那裏,還有驢駒同在一處,解開牠們,牽到我這裏來。
3 若有人對你們說甚麼,你們就說:『主要用牠們。』那人會立刻讓你們牽來。」
4 這事發生是要應驗先知所說的話:
5 「要對錫安的兒女說: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裏,謙和地騎著驢,騎著小驢—驢的駒子。」
6 門徒就照耶穌所吩咐的去做,
7 牽了驢和驢駒來,把他們的衣服搭在上面,耶穌就騎上。
8 許許多多的人把自己的衣服鋪在路上,還有人砍下樹枝來鋪在路上。
9 前呼後擁的人群喊著說:「和散那歸於大衛之子!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至高無上的,和散那!」
10 耶穌進了耶路撒冷,全城都驚動了,說:「這是誰?」
11 眾人說:「這是從加利利的拿撒勒來的先知耶穌。」
耶穌帶著門徒,從加利利向耶路撒冷進發。到達前,祂差派了兩位門徒到一個村子借用驢和驢駒。從耶穌清晰的指示看,驢和驢駒的借用是耶穌早已安排好了,並以「主要用牠們」作為識別的「暗號」。耶穌早已作好準備,以這獨特的方式進城,讓熟悉舊約的人可聯想到耶穌就是〈撒迦利亞書〉中的那位王者——這王者不僅不以馬匹作為坐騎,還要除滅戰馬和以戰馬拉動的戰車(亞九9~10)。耶穌要藉著這個充滿象徵意義的行動,顯明祂是一位溫柔的、施行拯救、帶來公義與和平、權柄直到地極的君王。衣服代表穿著它的人,把衣服鋪在路上象徵對君王的降服,是歡迎君王的做法。群眾還把帶葉的幼樹枝鋪在地上,情形就像鋪紅地氈歡迎重要人物的進場。「和撒那」既用來表達讚美,也有呼求拯救的意思。群眾以「大衛之子」和「奉主名來」來稱呼耶穌,視耶穌為萬眾期待的彌賽亞。「驚動」指「被搖動」,表示整個耶路撒冷都因這事件而擾攘起來。連本來沒有參與的人也不得不問,耶穌到底是誰。
對耶穌進城,有人以熱烈的歡呼來迎接耶穌;有人把砍下的樹枝鋪在地上,迎接這位重要人物;有人甚至連自己僅有的衣服也豁出去,以表示對耶穌的效忠;有的感興趣但仍保持距離。今天若耶穌來探望你,你如何迎接祂呢?上述哪一類可以用來比喻你現在的信仰光景呢?
耶穌雖然已公開傳道三年,但在此以先,祂從來沒有公開承認過自己就是神所差遣來的救贖主,是萬眾期待的彌賽亞。耶穌這次榮耀進城,是祂首次公開這個身分。祂經過精心的策劃和安排,按著神藉先知所預示的方式,以王者的姿態,趁著大批猶太人從不同地方來到耶路撒冷守逾越節時,以這行動來展示祂是誰。
有羅馬總督曾在某年的逾越節統計過,猶太人在耶路撒冷屠宰了約二十五萬頭羔羊,而按逾越節的規定,一頭逾越節羔羊應由至少十個猶太人來分享。按此推算,在逾越節期間有超過二百五十萬猶太人在聖城中聚集!「全城」被「驚動」的,不只是原來居住在聖城的猶太人,也包括大批守節的朝聖者。
當時的猶太人因為對羅馬統治的態度、對信仰的理解以及生活文化背景而分成不同派別:有親羅馬的建制精英撒都該人,有嚴守律法以敬虔人自居的法利賽人,有希望以武裝起義爭取以色列復國的奮銳黨人,有認為要遠離這個不潔的俗世的愛色尼人,還有散居在世界各地、當中部分人也深受希臘文化影響的猶太僑胞。除了愛色尼人外,其餘派別的人都會來到聖城守節。
耶穌就走進這個充滿張力、隨時爆發衝突的處境之中。祂以溫柔的、和平之君的姿態出現,就是要以祂的行動展示一條另類的出路。
「溫柔」並非柔弱乏力,而是「有力量卻不濫用」的表現。耶穌所展現出來的,是能對自己力量收放自如的「溫柔之力」,這是愛的力量!這位溫柔的和平之君,不是要攻佔地土,而是要攻取人心,讓祂的愛修補人與人之間的嫌隙,在這個撕裂的世界中帶來真正的和平。
當世人總是要鬥個你死我活甚至連信徒也受到這種爭鬥的思維影響時,讓我們再一次打開我們的心扉,讓這位溫柔的和平之君進入,使我們依靠祂、效法祂,為這個充滿傷害和撕裂的世界帶來醫治與復和。
主耶穌基督,感謝祢進入這個充滿張力的人世之中,以祢的溫柔之力,就是祢愛的力量,去扭轉世人在彼此衝突、互相傷害中走向滅亡的命運。願祢愛的力量充滿我們,幫助我們勝過我們血氣的本性,使我們也能活出溫柔的樣式。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祈禱,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