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默想第34位聖經人物是馬利亞(耶穌地上的母親)。她稱自己是卑微的女子,但卻成為了救恩歷史中偉大的女性,她活出過人的氣概,把握著神選召的機會,得以親密地與神子建立關係,在耶穌在世的人生旅程中,扮演著無可代替的角色。馬利亞的屬靈典範,成為後來者效法和默想的對象。我們從三方面去認識馬利亞的獨特,從她如何回應神的呼召中得到堅固和鼓勵。
「到了一個童女那裡,她已經許配大衛家的一個人,名叫約瑟;童女的名字叫馬利亞。天使進去,對她說︰『蒙大恩的女子,你好,主和你同在!』馬利亞因這話就很驚慌,又反覆思考這樣問候是什麼意思。天使對她說︰『馬利亞,不要怕,你在神面前已經蒙恩了。你要懷孕生子,要給他起名叫耶穌。他將要為大,稱為至高者的兒子;主神要把祖先大衛的王位給他。他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遠;他的國沒有窮盡。』馬利亞對天使說︰『我沒有出嫁,怎麼會有這事呢?』天使回答她說︰『聖靈要臨到你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要庇蔭你,……因為,出於神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馬利亞說︰『我是主的使女,願意照你的話實現在我身上。』於是天使離開她去了。」(路1:27-38 和修版)
被揀選成為神子之母的馬利亞,天使稱她為「蒙大恩的女子」。可是,她實際的經歷卻是「大禍臨頭」一般;由於未婚懷孕是不合乎律法的要求,也無法向當時社群解釋有關因神的心意而聖靈使她成孕的事。可是,當時年青的馬利亞只問了這事怎麼可能後,便仔細聽完天使的回應,接著她回應的那句「願你的話實現在我身上」的話,至今仍然美妙地響起,迴盪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
「我是主的使女」的自我認知,說明了馬利亞願意被神差遣和使用,意思是她願意成為一位隨時候命的使女,任由神的任命和指派。縱然怎樣想也沒想過,神竟然選召她成為神子地上的母親,這事超乎她的想像和理解,但她還是單純、堅定和正面回應了,把自己投入在神的計劃之中,以生命懷抱著神的美意,盡情和勇毅地讓自己成為「蒙大恩的女子」,選擇無悔地活出自己生命的火花。
默想︰
設想自己是馬利亞,我怎樣回應天使的報訊呢?馬利亞那超乎尋常地對神開放和氣概,對我有什麼提醒呢?我慣常有的驚恐和擔憂,是否也使我常錯過了神的造訪和呼召呢?
「馬利亞說︰『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因為他顧念他使女的卑微;從今以後,萬代要稱我有福。因為那有權能的為我做了大事;他的名是聖的。
他憐憫敬畏他的人,直到世世代代。他用膀臂施展大能;他趕散心裡妄想的狂傲人。他叫有權柄的失位,叫卑賤的升高。他叫飢餓的飽餐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他扶助了他的僕人以色列,不忘記施憐憫,正如他對我們的列祖說過,『憐憫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直到永遠。』」(路1:46-55 和修版)
以上的經文,被傳統教會稱為《尊主頌》。馬利亞頌唱出其對神作為的回應,她將「神的偉大」、「神臨近卑微的人」和「神動力地在人類歷史中行走」的面貌都在這《尊主頌》中表達了出來。馬利亞確定神是那位一直引領著歷史前進的大能者,她宣告神由始至終與人同在,把人類帶向神所預備的終末。她的屬靈召命和經歷,使她更清楚地知道神才是歷史的創造者、塑造者和帶領者。
在這裡,馬利亞「以神為大」和「以神為樂」,沒有強化自己的困難和挑戰的巨大,卻因見到自己可以在神的計劃中有角色而興奮。事實上,沒有以神「為大」,就無法「為樂」,只會見到「為苦」。「為苦」地事奉的人,只認為自己努力「為神做事」,沒有留意和見到「神出手做事」的妙手奇工,於是無法因驚歎神的行事而拍案叫絕,享受不到發現神和經歷神的歡騰喜樂;若是這樣,將會是人一生的遺憾和損失。
事實上,「以神為大」與「以神為樂」是分不開的。沒有以神為大的人,只會被其他的權勢或惡者的權勢來掌控自己,結果是生命變得四分五裂和苦不堪言。因此,馬利亞的「以神為大」和「以神為樂」是屬神的人最必須學習的人生態度,唯有這樣才可以無所懼怕地面對生命的挑戰。
誠然,在神的救贖行動中,卑微者是有位置和被重用的,而神使用的方式亦非按人既然的想法。人必須心存開放的心,接受神意想不到的差派,從中享受回應過程中的驚喜。
默想︰
從馬利亞的經歷中,見到卑微不再是人埋怨的所在,也不再是逃避不回應神的借口。任何認為自己「唔掂」、「唔及得人」、「無資格」都成為了神揀選的條件,只要這些人肯「被神接管」和「交出自己」,就會被神在他們身上成就大事,這大事就是神的事。人的肉身生命何等短促,地上的大事也很快成為歷史,但神的大事卻是具永恆的價值,值得卑微者投身在神的大事上。請安靜禱告,祈求神使用卑微的自己。
「每年到逾越節,他父母就上耶路撒冷去。當他十二歲的時候,他們按著節期的規矩上去。守滿了節期,他們回去,孩童耶穌仍舊在耶路撒冷。他的父母並不知道,以為他在同行的人中間,走了一天的路程,就在親族和熟識的人中找他,既找不著,就回耶路撒冷去找他。過了三天,就遇見他在殿裡,坐在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凡聽見他的,都希奇他的聰明和他的應對。他父母看見就很希奇。他母親對他說︰『我兒!為什麼向我們這樣行呢?看哪,你父親和我傷心來找你!』耶穌說︰『為什麼找我呢?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他所說的這話,他們不明白。他就同他們下去,回到拿撒勒,並且順從他們。他母親把這一切的事都存在心裡。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路2:41-52)
十二歲的耶穌學而忘返,沒有隨隊歸家,獨自留在聖殿。父母趕急折返,發現他置身在教師中間。在陌生的教師面前,少年耶穌忘情地投入於聖言的學習,他自在和自信地提問和發表,毫不懼怕。可見,當時教師們對少年耶穌的開放和接納。在教師中間,少年人被尊重得像成年人般。
從一個敢於提問和應對的少年身上,見到其背後的家庭教育和父母的面貌。耶穌在家中,相信同樣有問有答,不會被父母喝令收聲。父母慣常積極回應兒子的提問,使他可以在教師當中從容地求問和對答。
母親馬利亞最強的能耐,就是「把這一切的事都存在心裡」,她把兒子成長所發生的種種事,放在心中反覆沉澱和祈禱,而不是常掛在口邊來指責和威嚇。一般母親所犯的大忌,便是把孩子的過錯常掛在口邊,數個不停。「存在心裡」是用心不用口,既是用心去認識自己孩子的改變,也是用心去守住孩子的成長。
默想︰
我從馬利亞的身上學會了什麼呢?我平時怎樣回應人與事呢?我多用心還是多用口呢?「把這一切的事都存在心裡」對我有什麼提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