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外的敬虔] 2024年3月29日

天國的工人 – 比利時奧伊彭「橋樑教會」牧者康納・朱利安及拉里撒・朱利安

遠遠地觀看的,就只有婦女

撰寫:潘耀倫牧師

可十五33~41(和修版)

33 到了正午,全地都黑暗了,直到下午三點鐘。
34 下午三點鐘的時候,耶穌大聲呼喊:「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翻出來就是: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
35 旁邊站著的人,有的聽見就說:「看哪,他叫以利亞呢!」
36 有一個人跑去,把海綿蘸滿了醋,綁在蘆葦稈上,送給他喝,說:「且等著,看以利亞會不會來把他放下來。」
37 耶穌大喊一聲,氣就斷了。
38 殿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
39 對面站著的百夫長看見耶穌這樣斷氣,就說:「這人真是神的兒子!」
40 還有些婦女遠遠地觀看,其中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又有小雅各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並有撒羅米,
41 就是耶穌在加利利的時候,跟隨他、服事他的那些人,還有同耶穌上耶路撒冷的好些婦女。

經文淺釋

「全地都黑暗了」及「殿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是兩個極端對立的象徵性描述,前者代表那惡者的權勢已達至頂峰,後者卻代表神與人之間因罪而有的隔阻被打通了!在此兩者之間發生的,就是神兒子為罪人捨了性命,將罪惡的權勢廢去,以致神與人得以復和。雖然當世無人能明白這事,但那位監刑的百夫長——一個外邦人——卻道出了〈馬可福音〉裏沒有人知道(只有污靈知道)的事實:「這人真是神的兒子!」在馬可筆下,十字架上的耶穌完全孤獨,十字架下並無一人,祂的門徒在客西馬尼園之後已不知所終,只剩下一些婦女「遠遠地觀看」。儘管如此,從〈馬可福音〉的敘事看來,將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呼喊理解為一句信心的呼喊,比將它理解為耶穌在痛苦中的天問更為合理。

思想問題
  • 你怎樣理解主耶穌在死亡的一刻向神發出的呼喊?祂要表達的是甚麼呢?
  • 馬可為何如此詳細地記載那些婦女的名字?她們的行動盛載著甚麼重要的信息?
文章分享

1986年3月29日我在永光書院決志,公開見證我歸屬於耶穌(我為此有私心地編排自己今天寫《格外的敬虔》)。數年之後,我做了另一個重要的決定:《聖經》有六十六卷書,想把它讀得通透恐怕時間不夠,但無論如何,最少我要讀好四卷福音書,因為在六十六卷書之中,只有這四卷直接談論我所跟隨的主耶穌!

坐言起行,下一個問題就是:福音書有四卷,那麼我應該從哪一卷讀起?當時我已把四卷福音書都讀過不只一次,對它們有大概的印象。我記得:〈約翰福音〉最特別,也最難懂,理應最後才處理;我又記得:其他三卷福音書有很多地方相似,而相傳最早成書的是〈馬可福音〉,再加上它篇幅最短,從它開始也是理所當然;於是我下定決心細心讀〈馬可福音〉。

三十年就這樣過去了,我只略有所成,卻仍然樂此不疲。當參與聖餐崇拜的時候,每聽到主席、領詩讀出主耶穌受難的情節,我總不期然地為經文分門別類,要記得那句話是誰說的。「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這是馬可的版本,馬太的版本是「以利!以利!」,其餘兩位福音書的作者沒有收錄這句;「這人真是神的兒子!」有兩個可能性,不是馬太就是馬可,但若只有「百夫長」而沒有「一同看守耶穌的人」,那就是馬可的版本。記憶不過是個開始,不斷追問「為甚麼」,便會發現更多問題;日積月累,便更多明白福音書的背景和作者的用意。

今年《格外的敬虔》裏福音書的篇章都是從〈馬可福音〉挑選出來的,

轉眼我們已讀到基督受難的當天,而主耶穌早在可八34已這樣對我們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馬可向讀者發出的挑戰正是:如今,你是否認識耶穌是誰?主釘十字架的時候,你在哪裏?

禱文

慈悲的天父,
明日如何我們並不知道。我們只知道:祢愛我們如此深厚,連獨一的兒子也都為我們捨棄了。懇請祢應允我們所求:不要讓我們鐵石心腸,助我們以愛還愛;無論明天遭遇何事,總要扶持我們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主到底!
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禱告,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