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外的敬虔] 3 月 24日

祂是我們的王

文:龍振明宣教師

值得我們思想與追問的是,對於活在當下的我們來說,我們在生活中是否真的以主耶穌為我們生命中的救主?

經文: 路十九28 – 44

聆聽版

耶穌說完了這話,就在前面走,上耶路撒冷去。將近伯法其和伯大尼,在一座山名叫橄欖山那裡,就打發兩個門徒,說:「你們往對面村子裡去,進去的時候,必看見一匹驢駒拴在那裡,是從來沒有人騎過的,可以解開牽來。若有人問為甚麼解牠,你們就說:『主要用牠。』」打發的人去了,所遇見的正如耶穌所說的。他們解驢駒的時候,主人問他們說:「解驢駒做甚麼?」他們說:「主要用牠。」他們牽到耶穌那裡,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扶著耶穌騎上。走的時候,眾人把衣服鋪在路上。將近耶路撒冷,正下橄欖山的時候,眾門徒因所見過的一切異能,都歡樂起來,大聲讚美神,說:奉主名來的王是應當稱頌的!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處有榮光。

眾人中有幾個法利賽人對耶穌說:「夫子,責備你的門徒吧!」耶穌說:「我告訴你們,若是他們閉口不說,這些石頭必要呼叫起來。」

耶穌快到耶路撒冷,看見城,就為它哀哭,說:「巴不得你在這日子知道關係你平安的事;無奈這事現在是隱藏的,叫你的眼看不出來。因為日子將到,你的仇敵必築起土壘,周圍環繞你,四面困住你,並要掃滅你和你裡頭的兒女,連一塊石頭也不留在石頭上,因你不知道眷顧你的時候。」


經文淺釋

這是主耶穌由加利利往耶路撒冷的旅程的最後一個段落。這段經文可分為兩個重點︰主耶穌快要進耶穌撒冷(28-40 節)及主耶穌為耶路撒冷哀哭(41-44 節)。這段經文明顯是在回應上文的比喻,即主耶穌自己就是那將要「得國回來」的王(12 節),但「他本國的人卻恨他」(14 節)。 因此,這段經文的重點並非在於主耶穌「榮耀地」進城;相反,經文卻凸顯了這位被稱為「王」(38 節)的主耶穌得不到法利賽人的認同(39 節)。


思想問題

聆聽版

  1. 猶太領袖們對「王」進城的冷待和反感的回應,是對主耶穌作為猶太人並這世界的王的侮辱。請思想,我們有否以恰當的態度對待我們這位生命之主?
  2. 主耶穌為耶路撒冷哀哭正是為了那班不知道上主「眷顧」他們的人(44 節)。請思想,我們會否同樣輕易地忘記上主對我們生命的眷顧?

分享

相對於〈馬太福音〉的平行敘述(太二十一1-11),〈路加福音〉所強調的是主耶穌的主權而非門徒對主耶穌的順服(太二十一6)。然而,可悲的是那班猶太宗教領袖卻始終看不到主耶穌就是那位他們所期盼的和平之君。因此,當我們默想這片段時,最直接的反思問題很多時都會是「若我們就是那班宗教領袖,我們對待主耶穌會否有截然不同的反應」?

誠然,倘若我們今天突然搖身一變成為了那班宗教領袖的話,基於我們對主耶穌的身分與使命的認知,我們當然能容易地作出與那班宗教領袖不一樣的回應──試問我們怎會冷漠地對待我們這位救主呢?只是,倘若我們真是生於當時的猶太群體中,由於我們的思想與行為無可避免地會被所身處的環境模塑,我們的反應恐怕只會與那班宗教領袖相距不遠。

也許,更值得我們思想與追問的是,對於活在當下的我們來說,我們在生活中是否真的以主耶穌為我們生命中的救主?我們如何才能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見證主耶穌就是我們生命中的主宰?對於我們這班常常忘恩負義的人來說,這些提問正是避免我們「身在福中不知福」的重要提醒。

詩歌【Feel the Nails 】中有以下的一句︰ “Does He still feel the nails every time I fail?… Then I know I’ve got to change, I just can’t bear the thought of hurting Him” (意譯︰每當我犯罪跌倒時,會否使主耶穌再次感受到那鐵釘的痛楚?……若是這樣,我知我必須改變,因我實不欲讓主耶穌再次為我的罪與軟弱而受傷。)

因為愛,主耶穌主動走進了人世間的各樣苦痛中。故此,我們若愛祂,便應盡力過一個合乎上主心意的人生。

這是一種以愛還愛的表現,弟兄姊妹,你願意這樣做嗎?


禱文

聆聽版

慈悲仁愛的天父,感謝祢透過主耶穌讓我們具體地感受到祢對我們的愛。願祢加力予我們,使我們能以生命來回應祢的愛,且能活出一個有主耶穌在我們生命中為主為王的人生。奉主耶穌名求。阿們!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