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說:)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
「唉,誤解咁深,點解釋都無用啦!」
「有吾冇搞錯?!我點會出賣你地呀!」
「你地吾明白我就咪亂講啦!」
「點解我為你地付出咁多,你地卻無記得我生日?」
「睇下你地無左我,邊個幫你地去排隊買野食?」
「蝕曬底添!好慘呀!」
耶穌這教導太不可思議吧?被迫走一里路已經夠委屈,怎可能還有腳骨力和心力走第二里路呢?原來,在耶穌的時代,羅馬兵士有權強逼平民代做「速遞員」,承擔運送行李的一段路程。「強逼」是當時以法例要求百姓履行這些服務,被強迫者是合法地被要求這樣做。
想像一下就感同身受吧:儘管走一里路是為世勢所逼,這無減作為「速遞員」內心的鬱結交纏。這不是為自己走的一里路,自然邊走邊不甘心,覺得被消耗了自己的精力和時間。更氣結的是,為「三唔識七」的羅馬兵丁勉為其難的走,於是一邊走就一邊內心累積憤怒、咒詛;沒有外顯的負面情緒,不斷在內心翻騰攪動。
「走路」象徵著生活中遇上的「責任」,「第一里路」象徵那些不是自願而是被「強逼」的「責任」,使我們受盡委屈。在學業上、事奉上或家庭責任的分配上,可能都有那熟悉的感覺,明明不是自己份分內的責任,卻被推到自己的頭上。即使勉強完成責任之後,內心還是為到這些事件而氣憤難平,內心甚至會有報復的念頭,可能還會想辦法好實際上以惡報惡。
受了委屈,很容易讓我們看自己為「受害者」,而「受害者」的心態使我們跌入自憐、恐懼或憤怒當中,短期影響則消耗心神,長期則影響身心健康及人際關係。
難怪,耶穌教導我們不能停留在第一里路的掙扎與困擾,祂甚至不處理這些「委屈」,更建議門徒和百姓加入「第二里路的行動」來化解「第一里路的委屈」,以此保護自己內心不落入「受害者」心態之中,挑戰我們在第二里上與人同行,成為信仰中的「強者」。
於是,「第二里路的行動」可理解為:逆轉原先「委屈」的局面,在新一段路「由被動到採取主動」,「由被欺負者成為分擔者」,扭轉自己的心態,展現自己的樂意同行。心甘情願的「同他走」,而不是黑口黑面的不斷咒詛。這樣的行動,一定是對方意想不到的,他可能不單對這人另眼相看,甚至會問「點解」。我們讓別人感受到我們看見他們的需要,並願意分擔重擔。分擔者是看到自己有餘力可以為人分擔擔子,於是自己不再是被要求的「弱者」,而是可以分擔別人沉重的「強者」,在同行和分擔的過程中就建立了自己和他人。
可見,第二里路是為第一里路作出心靈療治,以第二里路來化解第一里路原先的自憐、恐懼及憤怒,騰出空間讓我們與他人一起欣賞生命承擔責任時的美好一面。
回想一次「第一里路」(被他人「強逼」而承擔責任)的經驗,當時你感受如何,有甚麼想法?如果時光倒流,回到那次經驗當中,你可以怎樣實踐耶穌所教導的「第二里路的行動」?你預計自己及他人會因為「第二里路的行動」有甚麼觀感的不同?
慈愛的天父,
感謝祢藉著經文教導我們轉化被逼與委屈的經驗!面對突然而來的責任之時,求祢幫助我們把握成長的機會,成為可以分擔別人沉重的「強者」,在同行和分擔的過程中就建立了自己和他人。
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祈禱。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