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路得記:得一1~5
1:1 當士師秉政的時候,國中遭遇饑荒。在猶大的伯利恆,有一個人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往摩押地去寄居。
1:2 這人名叫以利米勒,他的妻名叫拿俄米;他兩個兒子,一個名叫瑪倫,一個名叫基連,都是猶大伯利恆的以法他人。他們到了摩押地,就住在那裏。
1:3 後來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剩下婦人和她兩個兒子。
1:4 這兩個兒子娶了摩押女子為妻,一個名叫俄珥巴,一個名叫路得,在那裏住了約有十年。
1:5 瑪倫和基連二人也死了,剩下拿俄米,沒有丈夫,也沒有兒子。
淺釋:
因環境因素而移居外地,是古時游牧民族生活的常態(參創十二10)。故事始於猶大的伯利恆(第1節),或更準確一點是伯利恆的以法他(第2節),這使人自然聯想到大衞的家鄉(撒上十六1~13),甚至是基督的出生(彌五2;太二5)。這是一齣悲劇,從三個男人的名字和遭遇可知。以利米勒的名字是「我神是王」,他卻要帶著整家為生計而離開故土;這或是伏筆,或是諷刺。瑪倫是「生病」,基連是「滅絕」。這些角色的名字有效地營造了一個悲劇的氣氛,讓讀者看見三個寡婦的困境。三婆媳的名字雖然分別是「甜」、「長髮」、「友誼」,都是美好的東西,她們卻分別經歷了喪夫之痛。俄珥巴與路得兩個年輕的寡婦尚有改嫁的可能;拿俄米不但早已喪夫,及後更連失兩子,成為社會上最沒保障的人,她的苦況正逐步加劇。
反省:
這故事激發了你哪方面的聯想及反省呢?社會上豈不是有眾多弱勢社群,亟需別人的關注和援助?作者刻意鋪排為大衞的族譜留下伏線,對以色列民及他們的信仰又有何重要?
代禱:《代禱的邀約》── 青年及長者團契